甘肃疾控五月健康提示
2025-05-01 15:19
0阅读0评论
甘肃疾控五月健康提示.jpg




本月初时逢“五一”假期,人员流动性上升和聚集性活动增加,可能会加大呼吸道疾病的传播,为了能更好的享受假期的美好时刻,请您继续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,做好科学防护。此外,本月还要小心蜱虫叮咬以及布鲁氏菌病的预防。


快速掌握本月需要积极预防哪些疾病,请至文末阅读。





01

继续防范呼吸道疾病


本月正值春夏交替之际,由于气温上升,天气以晴热天为主,各种病原体生长繁殖日趋活跃,月初恰逢五一小长假,人员流动频繁,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,请继续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,远离呼吸道疾病的侵扰。

如何预防

1.健康出行。乘坐公交车、地铁、火车、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时,或前往环境相对密闭、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时,建议科学佩戴口罩。老年人、严重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,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,如确需前往,应科学佩戴口罩。

2.积极接种疫苗。建议公众,尤其是老年人、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人群,积极接种相关疫苗,以减少感染发病和重症风险。

3.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。外出时,需做好个人卫生防护,注意勤洗手或用消毒纸巾擦手。咳嗽、打喷嚏时遮掩口鼻,不随地吐痰。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清新。

4.避免接触活禽和病死禽。由于接触活禽和病死禽均有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风险,所以尽量不要接触活禽、病死禽,而是在正规场所购买集中宰杀处理好的冷鲜或冰鲜禽。

5.注意自我健康监测。如出现发热、咳嗽、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,建议尽可能居家休息,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或前往人群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。根据病情及时就诊,就医时科学佩戴口罩,以防传染他人。

6.注意假期境外旅行健康安全。对于假期有境外旅行计划的人员,应提前关注要去的目的地传染病流行情况,做好个人防护。出入境做好个人健康申报,回国后做好个人健康监测,一旦出现发热、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,并主动告知旅行史。




02

五一假期,健康提示


1.不宜盲目尝鲜、生食水产及野味,避免吃隔夜食物或过于油腻、辛辣食物。

2.不要暴饮暴食,暴饮暴食易诱发急性胰腺炎。如上腹部剧烈疼痛,伴有发热、呕吐、面色苍白等症状,应禁食并立即就医。

3.小心中暑,别等口渴再补水,出游预防中暑可以多喝矿泉水、温开水、绿豆汤等,若有中暑症状可选用淡盐水和电解质水。中暑时在阴凉处解开外衣散热,用冷毛巾擦拭脖子手腕降温,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药物。

4.有过敏性鼻炎、对花粉、杨柳絮敏感的人,可以每天清洗鼻腔2-3次。在正规医院或药店都可以买到专门的洗鼻器和洗鼻盐水,来清除鼻腔里的花粉成分,缓解过敏反应。

5.外活动时,要避免直接接触动物,与动物保持一定安全距离,不触摸,不投喂,防止病原体传播以及意外抓咬。如果不慎被抓咬,需立即用肥皂水持续冲洗伤口15分钟,并及时就医,根据情况采取接种狂犬疫苗等必要措施。

6.建议随身携带消毒湿巾、创可贴等日常用品;进行徒步、登山等活动时,可增配止血绷带等急救物品;慢性病人群还应携带好日常服用的药物,确保在户外活动期间的健康和安全。

7.做好健康监测。旅途中、返程后以及聚餐后,要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,如果出现发热、咳嗽、腹泻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,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和聚餐活动。




03

注意布鲁氏菌病


布病(布鲁氏菌病)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,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、多汗、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,又称为“蔫巴病” “懒汉病”。

布病的传染源是患了布病的羊、牛等家畜。人类普遍易感,高危人群包括养殖畜牧者、屠宰工人、兽医以及牲畜贩运、皮毛和肉奶加工者。布病流行也有明显季节性,羊群布病流产高峰期在2-4月份,人间发病高峰期在4-5月份,各地因家畜贩运、屠宰、剪毛等活动与病畜接触增加会出现不同的流行季节。

如何预防

养殖人员如何预防

1.进入圈舍须佩戴口罩、穿戴工作服、胶鞋、手套等防护用品,防止吸入含菌灰尘,避免直接接触病畜及其排泄物、分泌物。

2.工作中应注意个人卫生,勤洗手消毒,禁止吸烟、吃零食,合理佩戴防护用品。

3.工作完成后,先用手消毒剂消毒,再用肥皂和清水冲洗。

4.工作场地应及时清扫消毒。

5.皮肤、手臂如有刮伤、破损,要及时冲洗消毒、包扎。

6.布病高危人群每年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,发现患布病应及时治疗。


普通人群如何预防:

1.注意饮食安全,不要喝生奶,不吃半生不熟的肉及内脏;牛奶、羊奶要煮沸后饮用;吃涮锅、烧烤时,要把肉煮熟透了再吃;做饭做菜时砧板做到生熟分开。

2.不要食用未经检疫或来路不明的牛羊肉、病死畜的肉。




04

小心蜱虫叮咬


蜱生活在草丛、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方,以及动物体表。4-9月为蜱虫活跃期,在户外遛狗、露营、园艺、采茶、耕种或打猎都可能会被蜱虫叮咬。

被蜱虫叮咬后可引起过敏、溃疡、发炎等症状,还可通过叮咬传播病原体(病毒、细菌、寄生虫),使人和动物发病,包括森林脑炎、莱姆病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传染病。其中,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重症及病死风险高,患者的血液或体液还可能传染他人。

如何预防

1.野外活动要做好个人防护,应穿长袖衣裤、扎紧裤腿、裸露皮肤涂抹蚊虫驱避剂等,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,如草地、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,防止蜱叮咬。

2.一旦发现有蜱叮咬,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,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,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,不要生拉硬拽,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,取出后,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,必要时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。

3.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,一旦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,应当及早就医,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。





本文重点在这里


预防呼吸道疾病

1.健康出行。乘公共交通工具时,或前往环境相对密闭、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时,建议科学佩戴口罩。老年人、严重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,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,如确需前往,应科学佩戴口罩。

2.积极接种疫苗。

3.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。

4.避免接触活禽和病死禽。

5.注意自我健康监测。如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,建议尽可能居家休息,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或前往人群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。

6.对于假期有境外旅行计划的人员,应提前关注要去的目的地传染病流行情况,做好个人防护。出入境做好个人健康申报,回国后做好个人健康监测,一旦出现发热、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,并主动告知旅行史。


五一假期健康提示

1.不宜盲目尝鲜、生食水产及野味,避免吃隔夜食物或过于油腻、辛辣食物。

2.不要暴饮暴食,如上腹部剧烈疼痛,伴有发热、呕吐、面色苍白等症状,应禁食并立即就医。

3.小心中暑,别等口渴再补水。

4.有过敏性鼻炎、对花粉、杨柳絮敏感的人,可以每天清洗鼻腔2—3次。

5.外活动时,一是要避免直接接触动物,与动物保持一定安全距离,不触摸,不投喂,防止病原体传播以及意外抓咬。

6.建议随身携带消毒湿巾、创可贴等日常用品。

7.做好健康监测。


布鲁氏菌病防治


养殖人员如何预防:

1.进入圈舍须佩戴口罩、穿戴工作服、胶鞋、手套等防护用品。避免直接接触病畜及其排泄物、分泌物。

2.工作中应注意个人卫生,勤洗手消毒。

3.工作完成后,先用手消毒剂消毒,再用肥皂和清水冲洗。

4.工作场地应及时清扫消毒;

5.皮肤、手臂如有刮伤、破损,要及时冲洗消毒、包扎。

6.布病高危人群每年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,发现患布病应及时治疗。


普通人群如何预防:

1.注意饮食安全,不要喝生奶,不吃半生不熟的肉及内脏;牛奶、羊奶要煮沸后饮用;吃涮锅、烧烤时,要把肉煮熟透了再吃;做饭做菜时砧板做到生熟分开。

2.不要食用未经检疫或来路不明的牛羊肉、病死畜的肉。


预防蜱虫叮咬

1.野外活动要做好个人防护,应穿长袖衣裤、扎紧裤腿、裸露皮肤涂抹蚊虫驱避剂等,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,如草地、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,防止蜱叮咬。

2.一旦发现有蜱叮咬,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,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,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,不要生拉硬拽,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:取出后,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;必要时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。

3.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,一旦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,应当及早就医,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。


GSCDC


健康科普


撰稿:

甘肃12320卫生热线

校对:

咸婷

审核:

王文军

相关内容